企业培训:精细绩效考核对企业是药还是毒?
2012年12月,时任微软执行副总裁Lisa Brummel宣布:取消员工绩效评比,转换成一个更加关注团队和员工成长的系统。有人打趣说:如果微软一个团队中有苹果的史蒂夫·乔布斯、谷歌的拉里·佩奇、脸书的马克·扎克伯格、亚马逊的杰夫·贝佐斯及甲骨文的拉里·埃里森,不管他们业绩和能力如何,必须有2人在平均线以下,还有1人必须不合格,这对微软是一种极大的讽刺。
被认为绩效考核应用最成功的公司,通用电气也在2015年取消了年度业绩评估政策,转而利用应用软件进行工作反馈。通用电气人力资源主管苏珊·皮特斯表示:“原来这种考核方式更多地变成了一种仪式,而不是推动公司前进的举措”。
小米公司CEO雷军曾公开表示:“小米内部确实是没有KPI的。但是没有KPI,不意味着我们公司没有目标。我们是不把KPI压给员工,我们是合伙人负责KPI的。”
此外,几年前有位索尼的前执行董事发表了一篇《绩效主义毁了索尼》的署名文章,也引发了热议。
真的是绩效考核毁了索尼吗?绩效考核真的不需要吗?
绩效考核,真的不需要了吗?
绩效考核,究其本质只是企业管理的一个工具而已,本身并没有这么大的威力,如果非要说绩效考核毁了哪一个企业的话,也是企业自己构建绩效考核方式背后的战略、文化、组织系统。
事实上,去KPI先锋小米公司,随着2016年业绩出现下滑,销量从第一掉到第五;2017年小米内部进行管理检讨,并决定先从部门开始,试行层级划分、KPI考核,并严格打卡,并逐步推广到全公司。这又给KPI论专家们泼了一盆冷水!
包括很多标榜没有绩效考核的公司,其实只不过换了一种考核方式而已。比如更加注重长期和团队的业绩,业绩指标与工资没有强挂钩;比如一家高科技企业平时没有KPI,个人的绩效是通过每两年一次的合伙人团综合评价来确定,评价优秀的薪酬最高提升一倍,评价不合格的直接淘汰,这本质也是一种绩效管理,只不过周期变成而已。
因此,我认为,不是我们不需要绩效考核了,而是要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绩效考核。归根到底一句话:企业需要符合自身战略和文化的绩效管理。